杨修凯帮助贫困户抢收指天椒 李思燕 摄
杨修凯,女,41岁,中共党员,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人事科科长。2015年9月,受南宁市委组织部选派,到邕宁区百济镇任新平村党组织第一书记。
杨修凯从小在城市长大,毕业后就在医院拿手术刀、做行政,从未与农村有过多交集。换上牛仔裤、平底鞋的杨修凯竟比农村女人还能吃苦--她周末常常不回家,走遍了新平村9个自然坡的774户,摸清全村的底子;她将村民闲置的1.5亩的“责任田”,亲力亲为耕种绿色水稻,让村民感受到她同甘共苦的诚意;她接待了一拨又一拨的考察企业,一次次的失败但永不言弃,终于用真诚换来了公司的进驻;她来回奔波帮助返乡创业青年申办成立合作社,一个月仅汽车油费就自掏腰包2000元;她盘活闲置地,让农户扩大甘蔗、水稻等种植面积,发展养殖业增加收入;她当上了孤儿三姐弟的“干妈”,帮助他们建起了新房,给他们买生活学习用品,为他们争取资助金……
抓住机遇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为修路跑项目,杨修凯还“堵”了交通局长。一次,杨修凯听说交通局局长在隔壁村看望他包的贫困户,杨修凯开着车就去找他。2016年以来,在杨修凯和工作队员以及村委干部们的努力下,新平村修建了19.43公里的“致富路”,激发了新平村群众脱贫致富的热情。此外,还修建污水处理设施1个,公共服务设施1处,篮球场1处,小舞台3处,切实解决群众最迫切、最急需的出行难、文化娱乐和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
因势利导 引进产业促进发展
有了路,更要有项目。既要有‘短平快’的项目,让贫困户快速脱贫,也要谋长远,有中长期的产业支撑,让脱贫有后续的动力。对于“短平快”项目,杨修凯带领村民扩大甘蔗与水稻种植。“村里的闲置地不少,不能产生效益。所以我们成立合作社,协调留守的村民扩大种植,让更多的土地生‘钱’。”杨修凯盘算。她还发动村民养鸭,并联系了后盾单位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和结对帮扶单位与村民签下买鸭订单。中长期产业发展方面,她积极多方联系,引进广西凯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新平村金柑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通过土地流转、基地投工、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金香柑。
发挥优势 凝聚合力防止返贫
杨修凯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争取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筹资10万元扶贫应急救济资金,用于减轻因重大、意外疾病致贫的农户。建立引导医院医疗卫生人员到新平村对口支援工作的机制,对村卫生室实施定点帮扶工作,实行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还给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建立因人而异健康档案,跟踪掌握病人的情况,让因病致贫的贫困户看到希望。
创先争优 扶贫一线尽显风采
2016年,百济镇新平村实现脱贫摘帽,杨修凯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没有杨书记,就没有新平村的今天,就没有我的今天!”很多村民如是说。2016年底,杨修凯被评为邕宁区“十佳第一书记”,以新平村第一书记的心路历程为主线拍摄的《“新平”之路》获得了2016年全区党员教育电视典型人物类三等奖,在全城区范围内树立起了党建示范、产业示范、脱贫示范的优秀典范。 2017年4月下旬,在中宣部开展“双百三同”蹲点调研采访活动中,中国妇女报总编室记者徐旭到邕宁区百济镇新平村开展调研采访活动。徐旭记者采访杨修凯后,在微博上发布的“女报记者驻村记”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其中《从“白富美”到“黑富美”一一驻村第一书记是这样炼成的》一文,一天内阅读量达到450万;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媒体的综合性重点文章都提到了杨修凯的事迹;《“女报记者驻村记”引起热烈反响 网友纷纷点赞“黑富美”书记》相关舆情信息已被中宣部《每日要情》采用;2017年6月8日,杨修凯被邀请到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对话》栏目,录制“双百三同”蹲点调研采访活动总结性节目,为正面宣传广西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贡献。